抱石心理学
曾经有五、六年时间,每周坚持去室内抱石(bouldering)。抱石技术不特别好,却很享受攀登过程。
一个人带着攀岩鞋、止滑粉就可以上墙。不像传统攀岩需要各种工具辅助,还要找个攀岩伙伴。迷上抱石,主要不只是我一直喜欢个人运动(跑步、游泳我也喜欢),还有能够在墙上找到智慧。
抱石的路线比传统攀岩的短,一样的是抱石也把路线分成不同水平。根据自己的水平,挑好路线,找到起步与终点石头,便可以双臂先在空中比划、同时在脑中规划抱石动作,然后实地体验。研究表明,在实际进行动作前进行视觉化的练习,可以增强运动学习,让实际执行变得更流畅、有效(Stelzer 等,2016)。
虽然已经先规划过了,但不见得能完全理解、消化、铭记完成路线所需的每一步姿势。有的路线要人到墙上,才能感受到其难度。由于没法在上墙前规划好每一步,情况就有点像摸着石头过河。而且,妙的是,同一条路线,由不同人攀爬,会有截然不同的爬法。
一旦上了墙,必须静心、专注、凝神;接近佛教正念冥想的概念、现今心理学普遍推广的 mindfulness(正念、内观)状态。过多考量就会踌躇不前,过多恐惧也会导致身体僵硬,就是心理学所谓的“冻结”(freeze):人遇到威胁时,无法抵抗或逃跑的状态。遇到这些情况都会容易疲惫,累了便无力继续,而且容易受伤。
在没办法预知未来情况时,只能踩稳脚步,再想下一步。
一般来说,新的路线第一次攀登的话,很难一步登顶。在无法、无力前进时,必须先下墙歇一歇,重新规划。下墙了也不代表失败,只是在装备身心,为下一次尝试做更好的准备。
抱石还有个好处:2020 年一项研究表示,抱石有助减轻抑郁的症状。研究在德国进行,抑郁患者经过每周进行三小时的抱石训练,持续八周后,中度抑郁转为轻度抑郁(Karg 等,2020)。
参考资料
Karg, N., Dorscht, L., Kornhuber, J., & Luttenberger, K. (2020). Bouldering psychotherapy is more effective in the treatment of depression than physical exercise alone: results of a multicentre randomised controlled intervention study. BMC psychiatry, 20(1), 116. https://doi.org/10.1186/s12888-020-02518-y
Stelzer, E.-M., Först, S., Gräßel, E., Schopper, M., Kornhuber, J., & Luttenberger, K. (2016). Mental imagery and visualization in sport climbing training. ResearchGate. https://www.researchgate.net/publication/310621865_Mental_imagery_and_visualization_in_sport_climbing_training