心里的房间

我心里有个房间。

房间里住着一个五、六岁的女孩。一组米色长沙发靠着墙,前方有张木茶几,茶几面是一块玻璃。沙发旁还有个巨型白书柜,书柜没什么书,却有一个小鱼缸。鱼缸有水、有水草,唯独欠鱼。每次开门探访,女孩都是面目模糊,要不面朝沙发背,躺着休息;要不把自己缩得小小的,坐在沙发上阅读。她从来没有离开过那张沙发,也从没有抬过头来看我。


一直只是我一厢情愿,远远地观察着。对我——这个闯入者的存在,她既不抗拒,也不在乎。

第一次跟女孩见面,是在接受 Internal Family Systems (IFS)训练时。课程需要学员练习识别,以及跟自己的 parts(部分)交流。那时的我,人生正在经历前所未有的不安与未知,身心疲惫不堪。每次训练,导师都会问:「What shows up today?」我会闭上眼睛,静心观察。把自己带到公寓,穿过走廊,打开一扇门,便到达住在心里的那个房间。我隐隐约约知道,那个女孩是我的一个 Exile(放逐者)¹。

一次,我进房探访,她并没有看着我,但一根小小手指头指着鱼缸,想跟我表达鱼缸没鱼,是空的。那一次,我眼眶有点湿润,我懂她的意思。在十二岁时,曾养过几条金鱼,张罗一切,精心布置好鱼缸,好让小鱼住得舒适。想不到隔天,全部鱼都翻肚死去。那次以后,就从来没再养过鱼。有点怕抱有希望,却换来空欢喜一场。又有一次,女孩不知怎样,把鱼缸从书柜上拿下来,一直盯着。看到我一脸疑惑,她轻轻说了一句:「我在守护着你的希望呢。」她守护着的,是在真实生活里我不敢要求,却渴求的。

那天起,Protectors(保卫者)² 出现了。一次我到访,房间里多了两个人,默默坐在女孩身旁。个子高的那位,身有黑白两色;不多话,个性敦厚沉着。个子小的,穿着红、蓝、黄三色连身裤,蹦蹦跳跳,活泼调皮。高个子负责照顾、给予情绪上的安抚;小个子陪伴,担当玩伴角色。每次探访,会看到高个子陪伴女孩阅读,或小个子跟女孩玩游戏、在她身边捣蛋逗她笑。女孩从此不再寂寞。对于这两位如此温柔的保卫者,我心存感激。

后来训练结束了,对于人生的选择也逐渐清晰。之前的迷茫、哀伤、愤怒、无助慢慢变得能掌控。我的 parts 并没有消失。一次,看见高个子在帮女孩穿袜子,说是要准备出门玩耍,那是她第一次离开沙发,也是第一次离开房间。他们离开后,我察觉到鱼缸已经不在书柜上,后来发现已经被放到箱子里去,搁在一旁。对于此,心里有点复杂,庆幸女孩不必再为我苦苦守着鱼缸,她自由了,也许这也意味着我也自由了。

现在我只是偶尔探访,但我知道跟他们的故事还没有完。跟我的 parts,会是一个写一辈子的故事。

¹放逐者:承载着痛苦的情感或记忆,通常来自过去的创伤或不愉快记忆。由于很情绪化,往往会被隐藏起来或被「流放」。


²保卫者:目的是保护我们,让我们避免感受流放者的痛苦。会通过自责、过分克制甚至以极端的方式,如追求刺激或自伤等行为来避免伤痛。

Next
Next

不聊创伤可以吗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