心裡的房間
我心裡有個房間。
房間裡住著一個五、六歲的女孩。一組米色長沙發靠著牆,前方有張木茶几,茶几面是一塊玻璃。沙發旁還有個巨型白書櫃,書櫃沒什麼書,卻有一個小魚缸。魚缸有水、有水草,唯獨欠魚。每次開門探訪,女孩都是面目模糊,要不面朝沙發背,躺著休息;要不把自己縮得小小的,坐在沙發上閱讀。她從來沒有離開過那張沙發,也從沒有抬過頭來看我。
一直只是我一廂情願,遠遠地觀察著。對我—— 這個闖入者的存在,她既不抗拒,也不在乎。
第一次跟女孩見面,是在接受 Internal Family Systems (IFS)訓練時。課程需要學員練習識別,以及跟自己的 parts(部分)交流。那時的我,人生正在經歷前所未有的不安與未知,身心疲憊不堪。每次訓練,導師都會問:「What shows up today?」我會閉上眼睛,靜心觀察。把自己帶到公寓,穿過走廊,打開一扇門,便到達住在心裡的那個房間。我隱隱約約知道,那個女孩是我的一個 Exile(放逐者)¹。
一次,我進房探訪,她並沒有看著我,但一根小小手指頭指著魚缸,想跟我表達魚缸沒魚,是空的。那一次,我眼眶有點濕潤,我懂她的意思。在十二歲時,曾養過幾條金魚,張羅一切,精心佈置好魚缸,好讓小魚住得舒適。想不到隔天,全部魚都翻肚死去。那次以後,就從來沒再養過魚。有點怕抱有希望,卻換來空歡喜一場。又有一次,女孩不知怎樣,把魚缸從書櫃上拿下來,一直盯著。看到我一臉疑惑,她輕輕說了一句:「我在守護著你的希望呢。」她守護著的,是在真實生活裡我不敢要求,卻渴求的。
那天起,Protectors(保衛者)² 出現了。一次我到訪,房間裡多了兩個人,默默坐在女孩身旁。個子高的那位,身有黑白兩色;不多話,個性敦厚沈著。個子小的,穿著紅、藍、黃三色連身褲,蹦蹦跳跳,活潑調皮。高個子負責照顧、給予情緒上的安撫;小個子陪伴,擔當玩伴角色。每次探訪,會看到高個子陪伴女孩閱讀,或小個子跟女孩玩遊戲、在她身邊搗蛋逗她笑。女孩從此不再寂寞。對於這兩位如此溫柔的保衛者,我心存感激。
後來訓練結束了,對於人生的選擇也逐漸清晰。之前的迷茫、哀傷、憤怒、無助慢慢變得能掌控。我的 parts 並沒有消失。一次,看見高個子在幫女孩穿襪子,說是要準備出門玩耍,那是她第一次離開沙發,也是第一次離開房間。他們離開後,我察覺到魚缸已經不在書櫃上,後來發現已經被放到箱子裡去,擱在一旁。對於此,心裡有點複雜,慶幸女孩不必再為我苦苦守著魚缸,她自由了,也許這也意味著我也自由了。
現在我只是偶爾探訪,但我知道跟他們的故事還沒有完。跟我的 parts,會是一個寫一輩子的故事。
¹放逐者:承載著痛苦的情感或記憶,通常來自過去的創傷或不愉快記憶。由於很情緒化,往往會被隱藏起來或被「流放」。
²保衛者:目的是保護我們,讓我們避免感受流放者的痛苦。會通過自責、過分克制甚至以極端的方式,如追求刺激或自傷等行為來避免傷痛。